据说,“灶王爷、土地爷和城隍爷三者之间并非鸡犬之声相闻、老死不相往来,而是灶王爷监视一家之人的善恶行为,并写出书面材料,交给土地爷,由土地爷加以整理,上报县城隍爷,县城隍爷上报都城隍爷,都城隍爷上报东岳大帝(即阎王爷),东岳大帝上报玉皇大帝。瞧,多么井然有序的一个神灵世界!在这个冥冥世界中,土地爷如果表现得非常好,则可被提升为县城隍爷,以此类推,县城隍爷可被提升为都城隍爷,都城隍爷可升任东岳大帝……”[2]
二、祭祀祖先
在都市,只有一些大的家族在过年时仍举行祭祖祀宗的活动。许之纲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,出生在北京一个没落的世家,他曾回忆起青少年时代除夕祭祖的场景:
我家在西椅子圈住时,年夜饭以前,在北屋的中间堂屋,进行祭祀活动。当时家里奶奶年纪最大,但旧礼教决定,阖家祭扫要以男性为主,因此只能是爸爸当这个主祭人了。
记得那时的陈设是:正面北墙“悬影”,靠墙条案上摆放祖先“神主”(书写名讳的历代祖先木牌位)。“影”是祖先的画像遗容。没有专门祠堂,不可能全悬。我家当时祭扫悬挂的,可能是曾祖父母的遗像,我已记不清了。
据说以前画匠为人画“影”,都是在人死以后,看着遗容“写生”,然后填入早已画成的坐式身躯像上,装束上男是靴帽袍套,女则凤冠霞帔。凭已逝人描容,自然难于传神,后来我才明白,为什么“影”上人物的面容,难得找出有体貌丰盈的。